2025年4月,LPG市场呈现“外强内弱”格局:沙特CP丙烷价645美元/吨(同比+15%),但国内民用气均价仅5200元/吨(环比-3%)。这种分化源于地缘政治冲突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冲击。供应端:中东减产与美国出口瓶颈沙特减产:为支撑OPEC+减产协议,沙特2025年LPG出口量削减12%,导致亚洲市场缺口扩大;美国寒潮:得州自由港LNG项目因极端天气停产,丙烷库存降至五年低位,推动美国MB价格突破1.2美元/加仑。需求端:PDH装置投产潮与民用替代国内PDH(丙烷脱氢)装置进入投产高峰期:产能释放:2025年新增PDH产能600万吨/年,带动丙烷需求增长22%;民用替代:天然气价格下行挤压LPG民用市场,2025年Q1民用气消费量同比下降8%。物流重构:VLGC运价飙升与港口拥堵受红海危机影响,VLGC(超大型液化气船)运价从4万美元/天暴涨至12万美元/天,导致:区域价差扩大:华东-华南价差突破300元/吨,套利窗口持续开启;港口库存积压:宁波港LPG库存达45万吨,较正常水平高60%。未来趋势:氢能融合与碳税冲击LPG行业面临双重转型压力:氢能掺混:中国石化在茂名试点LPG-氢气混合燃料,目标2030年实现10%掺混率;碳税成本:欧盟CBAM机制下,中国LPG出口成本将增加15-20美元/吨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高温合金价格呈现“技术溢价”:单晶涡轮叶片用DD5合金价格稳定在80万元/吨(同比+10%),但粉末冶金FGH96合金突破120万元/吨(同比+15%),而变形高温合金GH4169跌至30万元/吨(同比-8%)。这种分化源于航空发动机代际升级与增材制造技术渗透。1. 单晶叶片“军工壁垒”与定向凝固突围定向凝固“卡脖子”:全球仅美国PCC、中国钢研高纳掌握单晶叶片定向凝固技术,2025年DD5合金产能仅500吨/年,但C919发动机需求达800吨;铼元素“绞杀”:DD5合金中铼含量达3%,但全球铼产量仅50吨/年,导致铼价从2万美元/kg涨至3.5万美元/kg;“以铸代锻”革命:航材院开发“定向凝固+热等静压”工艺,将单晶叶片成品率从40%提升至65%,但设备投资成本增加50%。2. 粉末冶金“降本”与氧含量“红线”“双联工艺”破局:北京钢研高纳采用“真空感应熔炼+电极感应气雾化”(VIGA)工艺,将FGH96合金氧含量从50ppm降至15ppm,但制粉成本仍高达80万元/吨;增材制造“搅局”:铂力特通过激光选区熔化(SLM)打印FGH96合金,材料利用率从15%提升至60%,但疲劳寿命较锻件降低40%;“等轴晶”陷阱:部分企业以GH4169变形合金冒充FGH96粉末合金,导致GE9X发动机高压涡轮盘出现裂纹,波音被迫停飞50架777X。3. 增材制造“颠覆”与标准“缺失”“拓扑优化”革命:赛峰集团通过增材制造将航空发动机中介机匣重量减轻35%,但认证周期长达5年(传统工艺为2年);“缺陷容忍”悖论:增材制造高温合金孔隙率需控制在0.1%以内,但现有检测设备(CT、金相)仅能发现>0.5%缺陷;“军民融合”困局:中国航发要求增材制造高温合金供应商通过GJB9001C认证,但民营企业通过率不足10%,导致航材院产能利用率仅60%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锂电回收市场呈现“价格迷雾”:磷酸铁锂黑粉价格从1.8万元/吨暴跌至0.9万元/吨(含锂量3.5%),但三元黑粉仍维持在4.5万元/吨(含钴量20%)。这种割裂源于金属计价模式争议、黑粉掺混造假与梯次利用“堰塞湖”。1. 金属计价“黑箱”与定价权争夺“按金属计价”陷阱:回收企业以当日金属期货价结算黑粉,但实际提纯率仅85%(合同约定95%),导致磷酸铁锂回收实际亏损15%;“黑粉掺混”造假:部分企业将锰酸锂黑粉掺入三元黑粉,导致钴含量虚高30%,宁德时代2025年Q1因此损失超2亿元;“锂价对赌”:格林美与赣锋锂业签订3万吨/年碳酸锂长单,约定价格挂钩上海有色网均价±5%,但实际执行价差达15%。2. 湿法回收“内卷”与火法“突围”湿法“成本绞杀”:邦普循环三元湿法回收成本为1.8万元/吨(金属盐),但售价仅2.2万元/吨,毛利率仅18%(传统采矿为45%);火法“技术颠覆”:巴斯夫在芬兰建成全球首条“直接还原-火法富集”产线,锂回收率达92%(湿法为85%),但能耗是湿法的3倍;“黑灯工厂”竞赛:天奇股份投资15亿元建设AI视觉分选产线,将黑粉纯度从90%提升至98%,但折旧成本增加0.3万元/吨。3. 梯次利用“堰塞湖”与储能“伪需求”退役电池“积压”:2025年全球退役动力电池达120GWh,但梯次利用装机量仅30GWh,70%流入低速车、备用电源等“灰色市场”;储能“骗补”:部分企业将梯次电池包装成“储能系统”套取补贴,实际循环寿命不足500次(新电池为3000次);“车电分离”破局:蔚来汽车推出BaaS电池租用服务,通过“换电-回收-再制造”闭环将梯次电池成本压至0.3元/Wh,较外购新电池降低60%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生物基材料价格分化显著:聚羟基脂肪酸酯(PHA)价格稳定在6万元/吨(同比+8%),但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(PEF)突破10万元/吨(同比+30%),而木质素基环氧树脂跌至3万元/吨(同比-12%)。这种割裂源于技术成熟度与政策激励的双重作用。1. PHA“成本绞杀”与微生物工厂突围传统工艺“高成本”:北京蓝晶微生物采用开环聚合工艺生产PHA,成本仍高达5.5万元/吨(石油基PP为0.8万元/吨);合成生物学“破局”:江南大学通过代谢工程改造嗜盐单胞菌,将PHA生产成本压至3.2万元/吨,但发酵周期长达72小时(传统工艺为48小时);政策“强制配额”:欧盟《一次性塑料指令》要求2026年起可降解塑料中PHA占比≥15%,推动联合利华在英国建设5万吨/年PHA包装材料产线。2. PEF“性能碾压”与单体“卡脖子”技术碾压:PEF的氧气阻隔性是PET的6倍,但2,5-呋喃二甲酸(FDCA)单体成本高达8万元/吨(对苯二甲酸为0.6万元/吨);生物法“曙光”:Avantium采用果糖催化加氢工艺量产FDCA,成本降至4万元/吨,但产能仅1万吨/年,无法满足可口可乐2025年10万吨PEF瓶需求;化学法“突围”:中石化大连院开发“Co-Mn-Br”催化剂体系,将FDCA煤基合成成本压至2.5万元/吨,但纯度仅99.5%(生物法为99.9%)。3. 木质素“变废为宝”与高值化困局造纸副产“廉价”:全球每年产生5000万吨制浆黑液木质素,但90%直接焚烧,仅10%用于酚醛树脂(价格1.2万元/吨);高值化“逆袭”:瑞典Paper Province项目将木质素转化为碳纤维前驱体,成本较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低40%,但强度仅为其70%;政策“倒逼”:中国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要求2025年木质素利用率提升至30%,推动晨鸣纸业建设10万吨/年木质素基聚氨酯产线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半导体封装基板市场呈现“技术断层”:ABF载板(FC-BGA)价格稳定在3000美元/平方米(同比+5%),但TGV玻璃基板价格突破8000美元/平方米(同比+20%),而传统BT载板跌至800美元/平方米(同比-15%)。这种分化源于AI芯片对封装材料的极限性能要求。1. ABF载板“扩产潮”与良率“黑洞”产能军备竞赛:欣兴电子、揖斐电2025年ABF载板产能合计达1.2亿片/年,但12层以上高端产品良率仅60%(传统8层为90%);树脂“卡脖子”:日本味之素垄断ABF膜(Ajinomoto Build-up Film)全球90%份额,2025年Q1提价10%,倒逼生益科技研发国产“类ABF”材料;AI芯片“保供”:英伟达Blackwell平台GPU为锁定载板产能,向欣兴电子预付2亿美元保证金,导致中小Fabless厂商供货周期延长至18个月。2. 玻璃基板“颠覆者”与量产“死亡谷”技术碾压:英特尔2025年量产的玻璃基板芯片(Glass Core)信号损耗降低30%,但良率仅45%(传统有机基板为85%);成本“诅咒”:康宁玻璃基板成本是ABF载板的2.5倍,且需配套激光打孔设备(单价超500万美元),导致单片封装成本增加40%;地缘博弈:美国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补贴10亿美元支持肖特玻璃建设TGV产线,意图打破日本旭硝子在超薄玻璃领域的垄断。3. Chiplet“降本”与基板“瘦身”2.5D封装突围:AMD MI300X芯片通过CoWoS-L封装将基板面积缩小40%,但ABF载板用量仅减少15%;3D封装“革命”:台积电SoIC技术实现芯片垂直堆叠,基板层数从12层降至6层,但玻璃通孔(TGV)密度需达10万孔/cm²(当前技术仅1万孔/cm²);材料“混搭”:三星在HBM4内存中采用“玻璃基板+有机中介层”混合方案,成本较纯玻璃方案降低25%,但散热效率下降10%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氢能储运材料价格呈现“冰火三重天”:液氢储罐用9%镍钢价格稳定在8万元/吨(同比持平),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突破200万元/吨(同比+35%),而液态有机储氢载体(LOHC)价格跌至15万元/吨(同比-20%)。这种割裂源于不同技术路线的商业化成熟度差异。1. 液氢储运:9%镍钢“独木难支”与管道钢“国产替代”9%镍钢产能瓶颈:全球仅日本JFE、中国太钢可量产液氢储罐用9%镍钢,2025年产能仅15万吨,但液氢加氢站建设需求达20万吨;管道钢技术反超:宝钢股份研发的X80M抗氢脆钢管,在-253℃低温下断裂韧性提升40%,成本较进口品低30%,已用于张家口氢能长输管线;保冷材料“卡脖子”:气凝胶毡在液氢储罐中的渗透率不足10%,核心原因在于国产气凝胶耐温性(-200℃至650℃)较阿斯彭气凝胶低50℃。2. 固态储氢:镁基材料“成本诅咒”与稀土改性突围镁基材料“价格悖论”:上海氢枫能源量产的镁基储氢合金容量达6.5wt%,但成本高达200万元/吨(含钒添加剂),导致储氢成本达50元/kg(液氢为15元/kg);稀土改性“破局”:包头稀土研究院通过镧铈合金化将镁基材料成本降至120万元/吨,但循环寿命从2000次降至800次;商业化“生死线”:丰田Mirai燃料电池车若采用固态储氢,整车成本将增加40%,倒逼企业转向液氢路径。3. LOHC“以价换量”与加氢站改造困局价格战白热化:武汉氢阳能源将二苄基甲苯(DBT)价格从25万元/吨压至15万元/吨,但脱氢能耗仍高达5kWh/kg H₂(液氢为1.2kWh/kg);加氢站“兼容”难题:LOHC需配套脱氢装置,单站改造成本达800万元,是传统压缩氢站的3倍;政策“强制配额”:欧盟《可再生能源指令Ⅲ》要求2027年起加氢站中LOHC技术占比≥10%,推动德国林德集团建设全球首座LOHC-液氢混合加氢站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光伏玻璃价格跌至22元/平方米(3.2mm厚度),较2021年高点腰斩,但行业库存仍高达80万吨。这场价格崩塌背后,是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与钙钛矿技术颠覆的双重冲击。1. 产能过剩“恶性循环”疯狂扩产:2020-2025年行业产能从3亿吨/年增至12亿吨/年,但需求增速从30%降至15%;成本内卷:福莱特、信义光能通过1200吨/日大窑炉将生产成本压至18元/平方米,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;政策“刹车”:工信部暂停新增光伏玻璃产能听证会,但存量项目仍可通过技改释放产能。2. 技术迭代“降维打击”双面组件革命:2025年双面组件占比突破70%,倒逼玻璃企业开发2.0mm超薄产品,但良率仅75%(2.5mm为90%);钙钛矿“釜底抽薪”:协鑫光电100MW钙钛矿组件产线量产,玻璃用量较晶硅减少60%,且可采用普通浮法玻璃;价格体系崩塌:部分组件厂为清库存,将双玻组件售价压至1.2元/W,倒逼玻璃价格再跌10%。3. 破局之道:BIPV与柔性玻璃光伏建筑一体化(BIPV):金晶科技TCO导电玻璃应用于碲化镉薄膜组件,2025年BIPV市场光伏玻璃需求达5000万平米;超薄柔性玻璃:凯盛科技研发的0.03mm柔性玻璃,可弯曲半径<1mm,为车载光伏、可穿戴设备开辟新赛道;碳税“洗牌”:欧盟碳边境税(CBAM)下,中国光伏玻璃出口成本增加15%,倒逼企业布局海外产能(如信义在马来西亚建设零碳工厂)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高性能树脂市场呈现“K型复苏”:聚苯硫醚(PPS)价格稳定在6.5万元/吨(同比+8%),但聚醚醚酮(PEEK)突破120万元/吨(同比+25%)。这种分化源于下游应用场景的技术跃迁与政策倒逼。1. 5G/AI“新基建”拉动PPS基站革命:华为天线振子用PPS材料密度较LCP降低40%,2025年全球5G基站PPS需求达2万吨,但国内企业仅沃特股份可批量供应;PEEK服务器突围:英伟达GB200超算服务器采用PEEK框架,散热效率提升30%,但全球产能仅8000吨/年,威格斯、索尔维占据90%份额;价格传导困境:国产PEEK因纯度问题(灰分>0.1%)较进口品低20万元/吨,难以进入高端数据中心市场。2. 双碳目标“绿色溢价”生物基PPS突破:中石化与巴斯夫合作开发甘蔗渣制PPS技术,碳足迹较传统工艺降低70%,但成本高50%;PEEK回收体系:赢创在德国建成全球首条PEEK化学回收线,可回收95%单体,但处理成本达300欧元/公斤;政策强制配额:欧盟《新电池法》要求2027年起动力电池中PEEK等高性能聚合物占比≥5%,倒逼中国产业链升级。3. 未来赛道:氢能储运与脑机接口Ⅳ型储氢瓶:中复神鹰研发的PPS纤维缠绕气瓶,工作压力达70MPa,较金属内胆减重60%;神经电极材料:聚醚砜(PESU)因其生物相容性,成为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基板首选,但全球产能仅1000吨/年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国产电子特气价格分化显著:三氟化氮(NF₃)价格从45万元/吨跌至38万元(产能过剩),但高纯六氟丁二烯(C₄F₆)价格仍高达1200万元/吨(99.9999%纯度)。这种冰火两重天背后,是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技术攻坚战。1. 成熟制程“红海厮杀”NF₃产能过载:昊华科技、中船特气等企业2025年NF₃产能达1.2万吨/年,但全球需求仅8000吨,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;六氟化硫(SF₆)替代:中科院过程所研发的C₃F₇CN绝缘气体,温室效应值(GWP)较SF₆降低99%,但成本是其3倍;设备认证壁垒:国产特气通过ASML光刻机认证的仅2家(华特气体、金宏气体),导致高端市场仍被林德、空气化工垄断。2. 先进制程“卡脖子”环节C₄F₆“皇冠明珠”:3nm及以下制程中,C₄F₆作为核心蚀刻气体,全球仅日本关东电化、大金工业可量产,国产率不足5%;锗烷(GeH₄)突围:南大光电实现9N级锗烷量产,打破德国默克垄断,但年产能仅50吨,仅够满足10万片12英寸晶圆需求;价格倒挂之谜:国产C₄F₆成本较进口低30%,但售价反而高15%,源于下游晶圆厂“保供”心理下的溢价支付。3. 未来战场:光刻气与量子材料ArF/KrF光刻气:雅克科技投资20亿元建设准分子激光气体产线,目标2026年实现193nm光刻气国产替代;量子特气:中科富海研发的氦-3/氘混合气,可用于量子计算芯片冷却,但全球年产量仅300升,价格堪比黄金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2025年4月,钕铁硼N52牌号价格反弹至320元/千克,较2024年Q3低点上涨25%,但缅甸稀土矿停产导致的原料缺口仍未完全填补。这场价格风暴背后,是新能源与机器人产业对稀土永磁材料的双重挤压。1. 供应端:缅甸“断供”与海外矿企反扑缅甸矿区封锁:2025年2月缅甸克钦邦稀土矿区因环保问题无限期停产,导致中重稀土(镝、铽)供应减少30%;MP Materials反击:美国芒廷帕斯矿重启镨钕分离产线,2025年Q1出口中国氧化镨钕1200吨,但成本较中国本土高40%;废料回收变局:北方稀土旗下磁材回收项目实现98%纯度再生钕铁硼,但受限于技术瓶颈,年产能仅5000吨。2. 需求端:新能源车降本与人形机器人放量新能源车“减磁”悖论:特斯拉4680电池车型通过优化电机设计,单车钕铁硼用量从5kg降至3.8kg,但全球新能源车产量仍同比增35%;机器人“增磁”狂潮:特斯拉Optimus二代机器人关节电机钕铁硼用量达0.8kg/台,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预计15万台,拉动钕铁硼需求2万吨;风电“平价”压力:直驱永磁风机渗透率从60%降至45%,倒逼磁材企业开发低重稀土配方(镝含量从3%降至0.5%)。3. 未来冲击:无稀土电机与磁材回收技术颠覆者:通用汽车与Niron Magnetics合作开发铁氮化合物永磁体,成本较钕铁硼低60%,但磁能积仅为其1/3;回收产业化:金力永磁在赣州建成3000吨/年磁材回收产线,通过氢碎+气流磨工艺实现99.5%金属回收率,或改写稀土资源格局。
2025年04月27日
0 次
0 次
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成都房产新政今起施行
成都市与突尼斯共和国突尼斯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王凤朝卡梅尔·埃卢希奇出席
汤尤杯氛围热人气旺 小组赛阶段球票已售罄 “五一”假期将迎观赛高潮
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省政府首届民生实事监督联络员上岗
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 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张梅颖王晓晖黄强等出席
吉林省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 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 在促进优势互补中不断开创川吉合作新局面 王晓晖景俊海讲话 黄强胡玉亭介绍情况 田向利施小琳出席
第八届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
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 知名企业加速布局成都